前亚视高层盛品儒今日出殡:白菊寄哀思,遗孀发公开信恳请守护家人隐私

日期:2025-09-03 15:37:52 / 人气:7


8 月的香港殡仪馆外,细雨朦胧,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哀伤。前亚洲电视执行董事、盛宣怀家族后人盛品儒的出殡仪式于今日举行,这位年仅 48 岁的商界与传媒界人士,在 8 月 18 日猝然离世后,亲友们终于迎来了与他告别的最后时刻。遗孀蔡一凤手捧丈夫遗照的憔悴身影,与数百张记录其一生的旧照,共同勾勒出这场送别仪式的沉重底色;而她随后发布的公开信,不仅满含对各界的感激,更以温柔而坚定的口吻,呼吁外界尊重家人隐私,让哀伤回归私人领域。
一、灵堂肃穆别故友:白菊映旧照,灵柩赴归途
昨日(8 月 31 日),盛品儒的家属已在香港殡仪馆设灵,供亲友前来送别。灵堂以纯净的白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逝者一生 “温暖磊落” 的品性 —— 白色的挽联、白色的花圈、洁白的菊花环绕四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家属对逝者的追思与敬意。灵堂中央及两侧,整齐陈列着数百张盛品儒的珍贵旧照:有他年少时与家人的温馨合影,有他执掌亚视期间出席活动的意气风发,也有他与妻子蔡一凤、子女盛乐芙、盛乐林的日常点滴。这些照片无声地诉说着他作为 “贤夫、慈父、挚友” 的多重身份,让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在驻足凝视间,不禁湿了眼眶。
今日上午,出殡仪式正式启动。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盛品儒的灵柩推出灵堂时,现场响起低沉的哀乐,亲友们强忍悲痛,手持白菊缓缓跟随。遗孀蔡一凤身着黑色丧服,怀抱着镶有黑色相框的丈夫遗照,眼神空洞却强撑着站立,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沉重。她的身旁,年幼的子女被亲友轻轻牵护着,懵懂的脸庞上难掩茫然与不安。灵柩被稳稳抬上灵车后,蔡一凤与家人一同登车,前往歌连臣角火葬场。沿途的亲友挥手送别,雨水与泪水交织,为这场告别更添几分凄切。
对于盛品儒的离世,不少曾与他共事的亚视旧部也赶来送行。一位前亚视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哽咽道:“James(盛品儒英文名)在任时,一直想为亚视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他很有想法,也很拼。没想到这么突然就走了,太可惜了。” 而盛宣怀家族的亲友们则表示,盛品儒始终以家族先辈的 “实业报国、诚信待人” 为信条,无论是经商还是待人接物,都秉持着磊落的作风,“他是家族的骄傲,也是家人的依靠”。
二、公开信诉哀与愿:致谢善意,恳请守护隐私
在出殡仪式结束后,遗孀蔡一凤于今日下午通过媒体发布了一封亲笔签名的公开信,落款处赫然写着 “盛蔡一凤 携女 盛乐芙、子 盛乐林 暨盛氏家族 叩首”。这封不足 500 字的信件,字里行间满是失去至亲的悲痛,却也透着一份克制与理性,既表达了对各界的感激,也明确提出了保护家人隐私的诉求。
信件开篇,蔡一凤代表全体家属,向过去数日里给予关注的媒体朋友致以衷心感谢。她坦言,盛品儒的离世 “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哀思”,而媒体在报道中展现的 “充分理解与尊重”,让家属得以在宁静中完成告别仪式,“这份善意,我们将铭记于心”。简单的话语,既肯定了媒体的专业报道,也流露出家属在悲痛中感受到的温暖。
信件的核心诉求,则聚焦于 “保护年幼子女与高龄长辈的隐私”。蔡一凤在信中恳切表示,希望外界能 “让这份哀伤回归私人领域”,避免持续关注打扰到孩子与老人的正常生活。她特别强调,盛品儒 “一生温暖磊落,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亲友的记忆之中,这本身就是最珍贵丰厚的纪念”—— 言下之意,比起媒体的持续追踪,家人心中的思念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最后,她以 “恳请各位体谅我们未能逐一回应咨询的苦衷” 收尾,既保持了礼貌,也明确划下了隐私的边界。
这封公开信发布后,迅速引发舆论共鸣。多数网友表示理解与支持:“48 岁离世太突然,留下年幼的孩子和老人已经够可怜了,媒体确实应该适可而止”“逝者已矣,让家人安静疗伤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也有媒体从业者发声,称将遵守家属诉求,不再过度聚焦其家人生活,“专业报道的底线,就是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尤其是在这样的悲痛时刻”。
三、双重身份下的关注:从亚视高管到家族后人的人生印记
盛品儒的离世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其前亚视执行董事的身份,更因其 “盛宣怀家族后人” 的特殊背景。作为晚清 “实业之父” 盛宣怀的曾孙,他自出生起就承载着家族的荣光;而在传媒领域,他于 2010 年至 2015 年担任亚视执行董事期间,曾试图推动这家老牌电视台的改革与转型,虽最终未能扭转亚视的颓势,却也在香港传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在商界,盛品儒涉足地产、文化等多个领域,凭借家族资源与个人能力,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声望。但他始终保持低调,鲜少在公开场合谈及家族背景,更愿意以 “创业者” 而非 “名门之后” 的身份与人交往。一位与其有过合作的商界伙伴回忆:“他做事很踏实,不张扬,聊起业务时条理清晰,完全没有豪门子弟的架子。”
而在家庭生活中,盛品儒则是亲友口中的 “顾家好男人”。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妻子与子女,周末常带家人外出郊游,“他常说,家人的笑容是他努力的最大动力”。如今他骤然离世,留下年仅 7 岁的女儿盛乐芙与 5 岁的儿子盛乐林,以及年近八旬的长辈,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蔡一凤肩上,这也让外界对其家人的处境更添一份同情。
四、哀思之外的反思:公众人物身后的隐私边界
盛品儒的送别仪式与家属公开信,不仅是一场私人的悲伤告别,更引发了关于 “公众人物身后隐私保护” 的讨论。近年来,无论是明星、企业家还是政界人士离世后,其家属的生活往往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过度报道有时会给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带来二次伤害。
此次蔡一凤的公开信,以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划出了 “隐私红线”—— 既不排斥媒体对逝者的合理纪念,也明确拒绝对家人生活的过度打扰。这种 “理性诉求” 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也为类似事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公众人物的生平与贡献值得被铭记,但家人的私人生活与情感空间更应被尊重。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言:“对逝者最好的缅怀,是记住他的成就与品格;对生者最大的善意,是给他们留出疗伤的宁静。”
随着灵柩在歌连臣角火葬场完成火化,盛品儒的一生正式落下帷幕。那些陈列在灵堂的旧照、亲友眼中的泪水、遗孀信中的字句,都将成为他留在世间的痕迹。而这场送别仪式所引发的关于 “哀思与隐私” 的思考,或许比事件本身更值得被长久铭记 —— 因为在每一场公开的悼念背后,都藏着一个需要被温柔守护的私人家庭。

作者:新航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新航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