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沪深交易所IPO“零申报”,北交所只接受一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08-08 13:17:54 / 人气:115


刚刚过去的7月,沪深交易所不受理IPO项目,出现月度“零受理”现象;7月24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受理了民生证券保荐的元种业IPO项目。
对于7月份IPO“零申报”的现象,一位投行人士告诉我,从申报流程来看,7月份申报数量较少,主要与申报基准日有关。
“一般来说,IPO申报日期主要集中在12月31日、3月31日、6月30日和9月30日。从申报的时间和流程来看,6月30日之后,审核机构上报、券商通过核心、证监局辅导受理,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7月份申报的项目较少。”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另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从往年的流程来看,6月份集中申报的数量往往较多,7月份数量有所下降是正常的。“一般6月和12月是申报高峰。”
不过,除了月度IPO申报数量大幅下降之外,7月份企业数量和过会数量也较上月有所减少。
从上会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7月份IPO公司25家,总数较6月减少29家,数量减少约53%;其中,出席会议22人,失败2人,推迟审议1人,到会率降至88%。6月份共有54家IPO公司过会,过会率为90.74%。
从上市板块来看,7月份有两家未通过审核的公司分别计划在上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
具体来看,国泰君安保荐的鼎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问及社保公积金员工薪酬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中信建投保荐的另一家公司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问及业绩大幅增长和下滑的合理性。
“IPO审核变得更加严格。”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券商的品控和内核分别否决了十几个IPO项目,这种情况似乎从来没有过。”
上述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注册制下各个板块的定位已经明确。“国家战略一方面集中金融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增强股市的赚钱效应。”
此外,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监管强化了“报告”责任,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带病报告”和“调查后退出”是监管重点。从近期券商的规范来看,保荐人的责任正在进一步压实。
7月21日,为适应注册制改革全面实施的需要,督促保荐机构强化质量意识,加快从注重“可批性”向注重“可投性”转变,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上市公司质量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评价办法》将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比例定为70%,明显高于保荐业务质量的30%。另外,上市公司质量的评价范围是保荐人在T-5 (T为评价年度)所保荐的公司。
上交所在最新发布的《上交所上市回顾》中指出,医疗企业销售费用往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促销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备受市场关注。促销费用往往存在名称复杂、类别多样、可能用于隐性费用等问题,一直是审计的重点。
上交所明确,中介机构在对发行人的推销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四个问题。一是各类推广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各种促销活动所涉及费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与各种促销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第四,分销商、推广服务商、发行商与其关联方的关系及交易的公平性。"

作者:万泰娱乐




现在致电 QQ: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万泰娱乐 版权所有